互联网行业如何做产品?

作者:Otis Yi    易佳咨询大咖专栏作者  

 

 

前言:

 

NPDP证书在PDMA 协会1970年代(互联网)之前成立,所以以产品经理的思维由汽车产业开始跨足传统产业,在近二十年互联网冲击之下,团队做产品的思维模式也带入不少敏捷迭代方式,本文是在纯互联网产品制作为主,和PDMA的产品制作思维在架构方法上有些不同,如果学员是互联网背景 ,新创小团队在做互联网产品上参考本文必有很大的受益。

 

什么是产品?
既然讲到做产品这件事情,势必得先定义什么是产品。在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.0”这本书中,作者对于产品的定义是“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”,而将这句话细部展开解释可分为三个部分:

 


某个
指的是产品的定位。因为做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人,所以必须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做什么,而定位就是用来界定产品的「有所为,有所不为」。

 


问题
指的是产品想解决的问题,而问题本身又由「用户」,「需求」,「情境」三个部分所组成:
用户:这个问题是谁的问题?
需求:这个问题的核心为何?
情境:这个问题发生的情境为何?

 


东西
指的是产品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,可以是有形的实体,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。

 


产品,不只是解决方案

从上述的定义可以发现,做产品不单单只是在讲“某个东西”这么简单,好比说某个APP或某个网络服务。我自己认为要做一个产品,只关注「解决方案」是不够的,因为整个「商业模式」都是产品的构成要素。

 


而关于商业模式,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以“商业模式画布”为主。但为了方便解说和理解,我这边参考的是“精益创业实战”书中作者提出的“精益画布”框架。

 

图片:商业模式分析九宫格

 


什么是好产品
了解产品的定义后,产品要做得好,势必也要先知道怎么样才算是好产品。Reforge创办人Brian Balfour提到:要做出一个一亿美金量级的产品,只有达到产品 - 市场契合 (产品/市场适合)是不够的,而是需要市场,产品,模型,渠道四者之间都有很好的契合。

 

 

图片:市场、产品、渠道、模型关联图

产品 - 市场契合(产品/市场契约):有一个目标客群,对一个产品有需要。
产品 - 渠道契合(产品/渠道适合):有一个特定渠道,能找到该产品的目标客群。
渠道 - 模型契合(Channel / Model Fit):产品的盈利模型,能够支持特定渠道的成本。
模型 - 市场契合(Model / Product Fit):目标客群愿意为产品付钱,支持产品的盈利模型。

 

而如果以商业模式的要素来解释这四者的关系:

 

图片:四个个元素 导入商业分析九宫格

市场:客群,问题
产品:解决方案,价值主张
渠道:渠道
模型:收益,成本

 


从上图可以看出,Balfour提到的契合关系,其实代表的就是商业模式中各个要素间相互配合的关系。而关键指标的意义,则是负责验证各要素间是否有很好的配合,让产品能透过持续的迭代产生竞争优势,进而达到产品,市场,渠道,模型四者之间的契合。

  

如何做产品
了解什么是产品及什么是好产品后,接下来就来谈谈如何做产品一般而言,整个做产品的流程,大致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四个部分:

 

 

图片:产品目标、规划、设计开发、验证迭代流程图

产品目标
指的是做产品的目标,也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。而做产品的目标不外乎就是尽可能提高产品价值,只是这件事不可能一次做到最好,需要分阶段达成。所以产品在不同阶段时,所需要达成的产品目标也会有所不同。

 

举例来说,一个产品如果还在寻找产品方向(解决方案)的阶段,当下的产品目标就会是「验证产品方向」。当产品方向被验证可行后,才会进到建立产品定位(竞争优势)的阶段,将产品目标变更为「建立产品定位」。

 


产品规划
指的是针对产品目标所进行的产品规划,也就是这个产品要长什么样子。而正如前面所说,整个商业模式都是产品的构成要素,因此产品规划的范畴,大至商业模式,小至架构功能流程都包括在内。

 


商业模式

 

首先,要规划产品该长什么样子,得先从商业模式开始着手。包括客群是谁,问题为何,解决方案是什么,有什么价值,该如何赚钱等等,都是规划细节前必须要想清楚的。而很多事情想不清楚也没关系,一开始都是假设而来的,产品其实就是个分阶段验证的产物,需要透过持续的验证迭代来达到最好的样子。

 


其中,特别要提及的是,产品在不同阶段时,商业模式的各个要素也会有所不同。以同样的例子来说,一个产品如果还在寻找产品方向的阶段,在尚未投入市场前,通常只能以「假设」的客群来设计。但当产品投入市场开始有使用者后,就可能会改以「实际」的客群来设计产品。

 


评估 - 商业模式

 

在规划完商业模式,进一步发想设计方向之前,得先对商业模式进行评估。而评估的方法有很多,这边分享的是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.0”所提及的内外部评估:

 


 

图片:内部和外部评估

能力
人:团队是否能支撑这样的商业模式例如:创办人,核心成员,合作伙伴,投资人。
财:例如资金和资本是否能支撑这样的商业模式:包括资金,厂房,设备,材料。
物:例如能力是否能支撑这样的商业模式:领域知识,组织结构,管理流程。

 


意愿
使命:希望达成什么事情例如:让世界更开放,联络更紧密。
愿景:希望自己成为什么例如:提供人们保持联络,发现新鲜资讯,分享生活故事的平台。
价值观:决定我们想做什么,不愿意做什么例如:以不侵害个人隐私为前提。

 


价值
天花板:市场有多大,成长有多快。例如:天花板=潜在用户x单用户可挖掘价值。
需求度:人们有多需要这个产品。例如:87%受访者认为没有你的产品会非常沮丧。

 


成本/风险

 

大环境:不太能掌控的环境趋势例如:现有法律不允许从事与性,大麻有关的产品。

 

产业环境:产业的五力竞争情形例如:产业巨头有可能跨入成为潜在竞争者。

 

而除了这个方法外,大家也可以参考在硅谷工作的阿雅先前分享的简报。当中有提到,产品的策略在于「辅佐商业策略,并找到用户需要,公司擅长,竞争对手又不想或不会的东西」,其实也大致囊括了内外部评估的所探讨的面向。

 


关键指标

 

评估完商业模式后,指标在这里扮演了「指引设计方向」和「验证产品目标/设计方案」的角色。因为产品目标往往过于抽象,透过指标能帮助发想符合产品目标的设计方向。同时,指标也比产品目标更为具体,能有效验证设计方案的设计成效,以及做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当下阶段的产品目标。

 


而因为产品在不同阶段时,所需要达成的产品目标会有所不同为了确实验证是否达到产品目标,指标也会跟着产品目标一起变动例如:。当下的产品目标如果是「验证产品方向」,指标可能会是「满意度」或是「NPS净推荐值」。而当产品目标变成「建立产品定位」或「提升商业价值」时,指标可能就会变成「AARRR海盗模型」或「北极星指标」 。

 


其中,指标也不是只有很高的层级,例如:。总营收,注册数适时地分解指标,将指标定义的更细更容易达成,可以更有效指引设计方向,且更精准验证设计成效而为了有效分解指标,这边要分享的是“硅谷增长黑客 - 实战笔记”所提及的增长模型概念。



 

图片: 总活跃用户分解

 

图片:输出变量

增长模型,其实就是一个简化的公式:
输出变量:代表产品对用户的价值,一般是北极星指标例如:总活跃用户。
输入变量:影响输出变量的变量例如:新增活跃用户,已有活跃用户。
方程:上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。例如:总活跃用户=新增活跃用户+已有活跃用户。

 


而要分解输出变量,就要先进行「横向分解」,再进行「纵向分解」:
横向分解:按照用户的分类,以加法的方式把大指标分解成小指标。
纵向分解:按照用户的旅程,以乘法的方式将小指标分解成漏斗指标。

 


设计方向

 

在规划和评估完商业模式之后,就可以开始规划产品的设计方向。而寻找设计方向的方法有很多,例如:透过顾客旅程地图(客户旅程图)从中找到提升体验的机会,同时配合同理心地图(Empathy Map)帮助换位思考提高洞察力等等,而我这边分享的是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.0”所提及的Y模型。

 

 

图片:Y模型1

 

 

图片:Y模型例子

Y模型,其实就是需求转化成功能的过程:
需求:需求表现出的观点和行为,为需求的第一种深度。
目标:需求背后的目标和动机,为需求的第二种深度。
本质:需求存在的本质(马斯洛需求),为需求的第三种深度。
功能:需求转化的功能,为产品的解决方案。

 


在需要这个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谁(用户),什么(需求),何时/哪里(场景)。而针对需求,要不停地回答为什么(为什么)向下挖掘需求的深度,到目标甚至到本质,例如:访谈中常利用的阶梯式问法(梯)其中,目标到本质之所以为虚线,是因为有些细碎的需求,不一定需要挖到这么深。

 


确认了需求的深度后,就需要回答Wow(如何满足需求),将需求转化成功能。最后,在功能的阶段,便要回答哪个(选择哪些功能)和Wow many(一次做多少功能)。前者即是评估功能的性价比和优先级,后者则是评估迭代周期要做的功能数量。

 


评估 - 设计方向

 


在规划完设计方向,准备将功能细节化,并打包成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开发前,一样得先对这些功能进行评估,也就是Y模型中哪个的部分。而评估的方法一样有很多,这边分享的是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.0”所提及的KANO模型和性价比评估。


 

图片:Kano 模型 用户满意度和产品功能分析

KANO模型,原本主要用在需求的分类,而这边则是转而用在功能的分类:
X轴:代表功能的实现程度,越靠右侧代表功能越完善。
Y轴:代表用户的满意程度,越靠上端代表用户越满意。

 


基础功能:代表必须实现的功能,实现度从左至右,满意度是从「极其不满」到「理所当然」。
亮点功能:代表能有亮点的功能,实现度从左至右,满意度是从「不期不待」到「大为惊喜」。
期望功能:代表有会更好的功能,实现度从左至右,满意度是「逐渐提升,多多益善」。
无差别功能:代表没意义的功能,实现度从左至右,满意度是「没有太多变化」。
反向功能:代表会被讨厌的功能,实现度从左至右,满意度是「逐渐较低,越多越差」。

 


首先,要判断基础功能,主要靠的是领域知识。例如:要做一个修图的APP,就应该要知道至少要有拍照,滤镜,修图等核心功能。而判断亮点功能,则考验对需求理解的能力,因为亮点就是帮用户想到他不想到的。例如:有趣的404页面,APP交互细节,手机的手电筒功能等。

 


至于期望功能的判断,虽然主要靠用户回馈就能得知例如:。界面操作减一点,造型要酷炫一点等但因为这通常只是表层的需求,所以虽然做越多用户越满意,却也因为缺乏亮点,而无法促使用户主动传播。也正因如此,Y模型中强调的向下挖掘需求深度才会如此重要。

 


而无差别功能虽然不需要做,但要判断是否无意义,仍需要以低成本验证的方式才能得知。例如:假门测试(Fake-Door Test),绿野仙踪实验(绿野仙踪实验) ),示范影片(Explainer Video)等,其余方法可参考这篇文章。

 


最后,要判断反向功能,基本上不会太难。难的地方在于,有些功能并不是用户讨厌,不要做就好了。以KANO模型来说,Y轴代表的用户满意度通常只有针对一种用户,但用户通常不会只有一种,一个功能可能有些人喜欢,有些人不喜欢。

 


更何况有些平台型的产品,用户可能是多变的,且存在着利益的冲突例如:。购物平台的买家和卖家,搜寻引擎的用户和广告商该如何在多种用户间寻找平衡,并判断谁重谁轻,就要仰赖前半部分商业模式的规划了。

 


透过KANO模型分类完功能后,接下来就是针对功能进行性价比的评估:

 

图片:价值评估 和成本评估

广度
潜在用户数:功能覆盖的用户数有多大例如:功能是给所有目标用户,还是只给部分核心用户。
单用户价值:覆盖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。例如:电商产业的客单价,游戏产业的ARPU值。

 


频度
需求频率:功能涉及的需求出现频率例如:饮食需求频率是每天,娱乐需求频率是每周或每月。

 


强度
可替代性:例如功能涉及的需求是否容易被替代:市场中能满足同样需求的替代品有很多。
紧急程度:功能涉及的需求需要被解决的急迫性例如:功能缺失造成舆论,竞品提高补贴力度。
持续时间:功能涉及的需求会持续多少时间例如:只有三天的促销活动页面,永久的核心功能。

 


首先,判断功能的广度,当然做覆盖用户数越多的功能越好但有些功能虽然用户数不多,但有时用户价值非常高,就也可以考虑去做例如:。为高价值的企业用户开发客制化功能。

 


而功能的频度,虽然一样是做需求频率越高的功能越好但有些功能需求频率虽然低,但功能的价值空间很大,就也可以考虑去做例如:。为特定专业人士开发高级功能。

 


至于功能的强度,换句话说就是判断功能涉及的需求,是否为真实的刚性需求例如:。用户是否已经在设法解决问题,甚至采取较为低效的方式也不惜解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说明需求可能真的很强烈。

 


最后,要提醒大家的是,上述三者只是判断功能价值的部分面向,实际上价值大小的判断,仍要依据不同产品阶段的产品目标和关键指标而定例如:当下的产品阶段的指标如果是“获取率Acquisition”,那么判断功能的价值大小时,可能就会以能最大影响获取率的功能为主。例如:广告的登入页面,SEO的优化。

 


人力:例如功能实现所需要的人力成本。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工时(人天/人周/人月)估计。
金钱:例如功能实现所需要的金钱成本:专案的预算限制。
时间:功能实现所需要的时间成本例如:专案的上线期限。
风险:例如功能实现所需要的风险成本:额外产生技术债。

 


评估完价值,接下来就是评估功能的成本首先,要判断一个功能涉及的成本,其实有非常多的面向需要考量例如:。常见的专案三重限制,时间,金钱,范围而为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细节,我们通常会先判断成本的瓶颈在哪里。

 


以网络产业而言,功能的成本瓶颈通常会在设计师和工程师上,因此,通常会以工时来评估成本的高低。而工时的评估该怎么做,大家可以参考敏捷开发中常见的规划扑克作法。

 

 

 

图片: 规划扑克法

当功能的价值和成本都评估完后,便可以用1-5分或大中小这样的量化方式,来进行性价比评估。而这边只是用一个非常简易的功能列表来做示意,实际上功能的评估是很复杂的,不可能只用性价比来做功能的筛选。

 


同时,这边要提及的是,价值成本的概念除了针对功能进行评估,一些非功能的需求也要纳入考量。例如:Bug修复,技术债偿还,硬体升级硬体升级,对新功能的客服培训等等。
设计方案

 


终于,来到产品规划的最后一个环节(眼神死)。决定好设计方向后,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将功能细节化,并打包成设计方案(PRD-产品列表,产品架构图等)进行设计开发,也就是Y模型中多少的部分。而这其实和设计开发有很大的关系,包括冲刺周期为多久,每次冲刺要完成多少的量,都决定了设计方案要打包哪些和打包多大包,详细的部分一样推荐大家去看“Scrum精髓”这本书。

 


设计开发

指的是针对产品规划所进行的设计开发,也就是实际设计并开发出产品。而也因为产品目标在不同产品阶段会有所不同,所适用的设计流程和开发流程也会有所不同。这部分我就大致分享一些我觉得不错的资讯,详细的部分可以再参考“破茧成碟”和“Scrum精髓”这两本书。
关于设计流程,这边分享的Stephanie Kuo这位UX设计师的流程图,个人认为简单明了又清楚。至于细节的部分,大家可以再参考这位作者或像是作为产品设计师和UX四神汤上面的文章。

图片: UX 设计四个面向

而关于开发流程,这边分享的是“Scrum精髓”所提及的Cynefin框架:


 

图片: Cynefin 框架

Cynefin框架,即说明什么样的环境,适合使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:

 


简单:因果关系十分明显,通常解决方案显而易见,且毫无争议。
繁杂:因果关系需要经过诊断,通常仰赖专家来找出解决方案。
复杂:因果关系需要事后得知,通常仰赖创新来找出解决方案。
混乱:因果关系之间没有关系,通常仰赖采取行动来摆脱混乱。
无序:不清楚自己处于什么环境,通常仰赖采取行动来摆脱无知。

 


瀑布流适合解决方案显而易见的简单环境,而Kanban广告牌和Scrum则适合在复杂或繁杂的环境搭配使用。这边就简单 分享“Scrum精髓”所提到的Scrum流程,等之后更有经验再来补这块的内容。

 

图片: Scrum 产品流程方法

验证迭代

指的是针对指摽进行验证,并持续迭代产品。而验证除了为了单个设计方案的设计成效,长期而言则是为了验证产品是否符合产品目标。因为产品不可能一次做到最好,所以只有透过持续迭代让产品符合该阶段的产品目标,产品才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,朝下一个产品目标前进。

产品的阶段

讲了这么多,终于来到最后一个重点,也就是产品的阶段。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,产品生命周期(产品生命周期)指的是产品的市场寿命,即一个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。而这个过程通常又可分为导入期,成长期,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。

 


前面有提到,产品其实就是个分阶段的产物虽然做产品的流程大同小异,但因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产品目标,因此做产品的重点和策略也会有所不同例如:。。当产品还未验证产品方向时,就想把产品做到完美再投入市场,可能就不符合这个阶段的产品目标。而为了了解在不同产品阶段做产品的思维,这边要分享的是“破茧成碟2 “所提及的概念。

 

图片:互联网产品生命周期规划

导入期
这个阶段的产品目标是为了验证产品方向,因此,需要以最小成本MVP的思维来规划产品原型,并主要透过质化的方式验证产品方向是否正确。
成长期
指的是产品方向被验证可行后,即进入成长期。此阶段的产品目标是为了建立产品定位,进而累积竞争优势。因此,需要以大胆创新的思维来规划产品,并透过质化和量化兼具的方式验证产品定位是否正确,并成功占领用户的心智。其中,此阶段的产品也特别需要塑造品牌,来加强产品在用户的定位。
成熟期
指的是产品方向和产品定位都明确后,即进入成熟期。此阶段的产品目标是为了提升商业价值,尽可能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价值,让利润可以最大化。而因为此时产品用户多已形成固定的操作习惯,且产品定位已渐渐占领用户心智。因此,需要以严谨规范的思维来规划产品,并主要透过量化的方式来验证商业价值是否提升,且无影响到用户价值。其中,此阶段的产品也特别需要建立设计规范和开发规范,来维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度。
衰退期
指的是产品开始走下坡,用户数和活跃度严重下降,即进入衰退期。此阶段的产品目标除了默默退场外,可能就要考虑转型回到导入期,重新思考新的产品方向。

结论

总结来说,做产品就是分阶段在验证一整个商业模式。即便当中很多构成要素,并不是一个职位就能够决定的。但我认为所有与产品相关的角色(产品,界面,交互,开发,行销等),对于产品当下要达成的目标应该都要是一样的。毕竟做任何事努力很重要,但要努力对方向。
最后,感谢大家阅读到这边,坦白说要把许多作者的想法统整成一个概念是有点困难的,有些书我也是读了好几遍才突然开窍有读懂的感觉。虽然这篇的资讯量有点多,架构也有点大,但还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,如果一时之间没办法吸收也可以过阵子再来看,或是在底下留言一起讨论。当然如果觉得文章内容有帮助的话,也欢迎分享给更多人参考。

附注:载自台湾互联网专家 曾仲平在Meet Hub 平台 2018 12月文章

 

距离PMP® 06-02考试仅剩 46 天

2024年PMP®报考指南

服务专区

PMP® 报考资质评估 PMP® 免费领取资料 在线服务

服务热线

400-102-0057

易佳咨询PMP®欢迎您来电咨询(7*24)

Copyright 2011-2024 青岛易佳盈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|  鲁ICP备17038215号-2

PMI, PMP, PMI-ACP, OPM3 and PMBOK are registered marks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, Inc.